巴马坡纳信用村今非昔比
坡纳农民在巴马农村信用联社采取互助联保方式取得贷款后合股创办的新农村“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当地农民如今已完成从农民到“商人”的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不足5000元涨到2013年的18000元。
村民韦莹高兴地说:“我们屯地处巴马至凤山的二级公路旁,距离县城13公里处的盘阳河边,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都是外出帮人家建房子挣钱,很辛苦,养家糊口饭都吃不饱,住的大部分是老旧危房,得到巴马农村信用联社的支持后,增强了我回家创业的信心,现在我回老家建房跟全队合作搞旅游,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送钱上门’,我们屯现在连田都不用种就有收入,我真的做梦也想不到。”
坡纳屯自2004年以来,借助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成果,由县建设局提供图纸,按照先进的“农家乐”设计理念,住户均按两户一单元田园别墅式进行设计建设。并在支部党员的带领下,自发筹款拆老房建新房,投工投劳修建水泥道路、兴建自来水工程等项目。项目建设得到全屯人民的欢迎,但是仅靠政府支持和农户自有资金是很有限的,于是他们就建议农户到农村信用联社贷款。方案一出,立即得到巴马农村信用联社的支持,为解决农户无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巴马联社采取互助联保方式发放贷款。2008年10月起,该屯已有39户农户申请成功,获得建房贷款568万元,用于发展农家旅馆等特色旅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按期还贷率在95鼎汇娱乐平台app%以上,成为一个很好的农村信用示范村,同时带动了全屯乃至全乡的致富热情。
目前,坡纳屯已有44户农户建起了农家旅馆参与“农家乐”,合作搞旅游创收,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示范屯。正在自家旅馆洗被套的黄妈肖笑着说:“以前我嫁到这里时,住的是危房,衣服穿不暖,粮食不够吃,更不用说有钱用了;现在得到政府和信用社的支持后,我参加屯里建房搞旅游,每个月都有几千块钱收入。”
如今,坡纳屯有65户220口人,拥有农家旅馆44家,260个房间, 500多个床位。且为统筹安排和管理,坡纳屯现均自发以旅馆房间入股合作的方式,成立“董事会”,选出3位管理人员,由“董事会”统一管理调配度假游客住宿,统筹安排,然后按股分红。家家户户都做起餐饮生意,供游客消费,做到人人有工作,个个有事干,家家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初步形成了“农村合作生产新模式”。近日,从北京来到坡纳屯养生度假的退休老人张春兰说:“这里的风景太美了,空气清新,在这里还可以入住农家,体验当地的田园生活,感觉太棒了!更重要的是,困扰我多年的鼻炎也得到了好转,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在这里长期生活下去。”
据介绍,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坡纳农家旅馆每月接待游客约3000人次,月总收入已达30多万元,参股户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8000元。
天桥信用社首笔贷款保险获得理赔
7月9日,时逢天桥镇赶集,上午10点,天桥信用社门口人头攒动,原来是中国人寿保鼎汇娱乐注册险股份有限公司凤冈县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现场理赔,该公司将理赔款2.5万元交到了客户李兴贵家属手中。
凤冈县天桥镇龙凤村龙凤组村民李兴贵,今年4月9日在天桥信用社贷款2.5万元,用于养殖,贷款期限3年,该户贷款时自愿购买了天桥信用社代理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凤冈县分公司“国寿小额贷款借款人定期”保险产品。5月3日,李兴贵在自己家中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天桥信用社积极主动到遇难者家里安慰家属,帮助处理相关理赔事宜,以实际行动保护了参保客户的切身利益,及时将理赔款送到了客户家属手中。
据了解,“信用社+保险”的模式,在提高联社信贷资产安全和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借款人提供了意外伤害保障,实现了农信社、借款人和保险公司“三赢”的良好局面。
天桥镇、县联社、天桥信用社相关负责人及天桥镇各村村主任出席了理赔现场会。
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金融机构,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比较大,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防范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支持三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众所周知,资金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加大对农业资金投放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解决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一)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外部成因
1.政府政策干预
国家对于市场经济采取的是宏观调控的方式,但往往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干预,而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一些不可知的问题或潜在的风险。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急刹车政策,限制金融贷款;在经济过冷时,又采取各种措施力促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支持经济,甚至片面地将贷款增量列入业绩考核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2.社会环境影响
在当下,中国的个人和企业法人的信用体系尚在逐步建立中,对贷款人或企业的诚信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某些私营企业及集体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危机,便不再偿还所贷贷款,釆取各种手段甚至以不惜违法行为来逃避债务。对于这种缺乏信用的市场主体,现在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体系来规范其行为,以致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不诚信的行为而背负经济损失。
3.农业产业特性
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风险形成原因具有特殊性,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农户贷款的安全性受自然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农信社贷款发放的对象大多是与农业产业相关行业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而这些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的影响,而导致他们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给农信社带来风险。
其次,一般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变成逾期或呆滞,增加信用社的资产损失,成为信用社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最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集中度更高。农信社信贷风险的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信社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村,信贷的发放大多是跟农业产业相关的企业或个人,这样使得风险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二是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限制。由于单个农信社可流动的资金较少,形成的负债规模也较小,而当单个贷款人所借金额较大时,这就使得单笔贷款的占比提高,加大了信贷的风险。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内部成因
1.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目前,农信社部分员工缺乏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以通川区联来说,部分员工为之前的农行转入或亲属关系,进入渠道单一,文化素质较低,风险意识单薄。对于风险形成的把握不全面,不系统,所以,往往在办理贷款程序过程中,出现手续不齐、操作程序不规范等行为,这些将导致违规放贷、以贷谋私等渎职行为,给农信社造成极其严重的信贷风险甚至经济损失。
2.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农信社存在大量人员老化的情况,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此外,农信社还存在人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信贷人员要兼顾贷款业务外,还要处理存款业务、信用评估等一系列工作,人均业务量偏大,以致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款前不能深入调查,准备评估风险,贷款发放之后忽视了贷款后的管理工作,导致风险发生之后难以控制。
3.内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村信用社较为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设置方面存在较多缺陷,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将全部的操作环节和业务项目包括在内。同时,某些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不相匹配的问题,有些内控制度在部门间不能协调执行,存在着割裂甚至是抵触现象。此外,许多信用社没有认真执行信贷操作规程,尤其是贷后检査工作大都不做或做得很不细致,使许多本可以及时发现的问题要等到贷款到期时方暴露出来。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信贷风险内控体系建设
加强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的内控体系建设,这一体系的建立涉及到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能正确并有效地进行,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否能起到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作用,以及信贷管理的操作是否能规范化等问题。
1.完善信贷风险内控体系的组织架构
农村信用社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这三个层次组成的,而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衡的,充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对防范农信社信贷风险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
(1)加强对重要岗位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是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监督工作一直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组建,可以有效地起到对风险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作用。当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外,可以同时向社主任报告工作,这样可以做到双向控制,互相监督的作用。同时,由于可以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社主任直接汇报工作,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利益集团对风险管理的干预。
二是强化信贷审查委员会职能。由于信贷审批环节在整个信贷审核、发放中占有主要作用,所以强化信贷委员会的职能也就是有效地提高了信贷审批的质量。信贷委员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包括如金融、会计、审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贷审会议中,每个成员对审定的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这样可以增强信贷委员们的责任感,并对于其决策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有利于信贷委员会决策质量的提高。
(2)建立个人责任制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
落实贷款的屯、贷、收责任制,强化信贷人员的责任感,使职责权利相结合。个人责任制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错漏也有根可査,有据可依,对于整个信贷内控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通常单笔授信流程包括客户蹄选、风险评估、授信屯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风险监控。为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就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授信体系,根据不同贷款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信贷管理能力、到期贷款回收率、信誉程度等,实行不同的授信。而稽核部门在整个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务必实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个操作环节的规范化,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二)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
农信社信贷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风险防范与控制基础上的收益最大化目标,而且还要依据这个目标来不断地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结构不断地优化。
1.坚持信贷结构调整原则
为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就必须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就必须坚持信贷结构调整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三性”原则。因为衡量和评价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分布合理性和均衡性的标准和尺度是"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有机统一,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坚决执行“三性”原则是优化农信社信贷结构的基本前提。
二是比例管理,总量控制原则。坚持比例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在宏观上要求信贷资金投放以信贷资金总量供求平衡为前提,以增加收益降低风险为目标,在微观上以自我约束为保证,发放贷款既不扩大范围也不增加负荷,最大限度地满足贷款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既要提高信贷资金的运营率,又要保持各项负债与各项资产相互之间的合理比例,防止信用膨胀,避免信贷失控。
三是国家政策导向原则,农村信用社同任何其他企业一样,其生存要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为前提,其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样也要以国家经济调整的政策为导向,在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总体目标下,按照国家对金融业发展的总体原则,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产品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掌握,准确及时分析经济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地调整客户结构和贷款品种,积极优化信贷结构,确保贷款向高收益低风险的经营目标前进。
2.合理控制贷款规模
目前,我国农信社市场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合理信贷配给有利于促进其控制贷款规模,抵制贷款规模的盲目扩张。农村信用社首先着手于规模,把优化信贷结构和信贷规模的合理化有机结合起来,以贷款组合理论为指导,及时调整贷款的投向要根据农村信用社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贷款的利率情况,并科学测算在所能接受风险度的情况下,确定最佳结合点的贷款组合模式。
3.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不良贷款一直是阻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一大部分不良贷款是历史
因素沉淀的结果,清收不良贷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依靠行政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借助行政手段,做好宣传和说服工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将信贷资产的质量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目标考核之中。
二是借助法律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对信贷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及时核对不良贷款的期限,严格按照催收程序对贷款人员进行催收,对于有意拖欠或恶意逃债废债的贷款者要诉诸于法律,依法进行清收,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三是要灵活运用政策,做好不良贷款的报呆核销工作,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学好上级有关政策,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汇总统计不良贷款,对损失的贷款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得以批复,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减轻历史遗留下来的包揪,提高农信社的资产质量。
(三)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
1.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认识和看待风险,要学会去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去规避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开展和拓展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处理好发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管理的重要性。以质量为前提,杜绝为了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片面观点,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为了追求效益,而疯狂地追求发展速度。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看待风险以及把风险管理作为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提局农信社整体抗风险能力。
2.建立信贷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一是要将信贷风险防范贯穿到企业文化中去。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发展企业文化,努力提炼出长期以来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将风险防范控制的相关理念内涵于企业文化当中。二是要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实。通过组织培训,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广大职工特别是信贷工作人员树立强大的风险意识,在进行贷款考察与审批的过程中时时关注信贷风险,从而提高贷款的安全程度。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机制来达到满足员工需求的目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农村信用社作为基层的金融组织,要想营造有效地企业文化,建立员工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有效地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为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提供有利的机制。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來实现:
一是物质激励的方式,表现在工资薪酬与功效挂钩,按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
二是行政激励的方式,全面实行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的激励模式,强化信贷队伍建设,将高素质、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对其进行当前农信社的信贷环境和政策法规的系统培训,并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
三是精神激励的方式,是对员工价值观实现的一种肯定。
结合三种激励方式,对农信社信贷人员进行有效地激励,激发信贷人员幵拓进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总之,信贷风险防控是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信用社完善经营管理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通过加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健全信贷风险内控体系,建立完善的信贷文化,一定能够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其鼎汇娱乐网址健康发展。